国外应急管理面面观
2004年印尼海啸后,政府加强救援工作。
疫情暴发、地震来袭、生化物品泄漏、极端恶劣天气持续……这些突发的重大危机,考验着一个国家应急准备的能力。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紧急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系统、机制和部门。他们都做得怎么样呢?
澳大利亚:设立政府突发事件厅
澳大利亚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森林火灾、热带气旋等,在2014年度《世界灾难报告》中,澳大利亚是全球蒙受自然灾害损失最大的国家。
其灾难管理法于2003年通过,从法律上要求州和其他机构高度反应、协调合作,将灾害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包括飓风、地震等;二是人为因素灾害,包括爆炸、火灾、化学物品泄漏和恐怖袭击;三是生物因素灾害,包括昆虫传染、瘟疫或流行病;四是基础设施故障、空难等。
灾难发生,一般由州政府突发事件厅负责总协调,包括预防、贮备、反应和恢复。紧急救援中心接受突发事件厅的领导和指挥,保证提供所有的紧急服务,包括消防、急救车、抗灾和救援。下设抗灾救援中心,负责社区安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减灾行动。消防救援中心直接接受突发事件厅管理。
州设有急救中心,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州日常的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以昆士兰为例,其急救中心有7个服务区域,每一个区域急救中心内有一个通讯中心,每一个通讯中心可调度几个急救站。指挥调度不仅能够调动医疗服务,还能调动警务、消防等进行联动。其急救服务面积173419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面积之一。昆士兰州有96%的人口可以直接免费享受急救车服务,65%的急救车可在10分钟内抵达。90%-92%的人口都可以在1小时的飞行时间内接受急救直升机服务。
印度:营救和赈灾由邦政府负责
印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七大的国家,处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间,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是世界上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印度洪灾频发,每年6-9月的雨季,多地区都遭受洪灾威胁或侵蚀;旱灾也是其大患,在印度4亿公顷土地中约有75%的土地每年都受到旱灾影响;还有飓风,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要遭遇5-6次飓风袭击;地震也是频发的灾害之一。
因此,印度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中央应急灾害管理由内阁秘书领衔的灾害管理小组牵头,成员包括涉及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部委。自然灾害相应以农业部为主。
按印度联邦制规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赈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邦一级有邦政府首席秘书领衔的邦危机管理小组,其备灾工作一般由赈灾和安置部或者财政部负责。受灾的邦也将邀请中央政府的救灾小组到现场进行灾情评估并提出援助建议。同时,相关财政资源、其他补救措施如交通运输、灾情警报、粮食跨境调运等由中央政府进行支援。其中,财税局长和赈灾副专员是县一级负责所有赈灾“协调”指挥和控制的主要人物。印度的有关自然灾害财政救济计划每年制定一次,由印度政府任命的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定。
印尼:建立应急管理法规
印尼也是灾害频发国家,经常发生地震、火山活动和海啸。2004年印尼海啸中,将近30万人死亡。有记录显示,1600-2000年间,印尼遭遇了105次海啸袭击,其中90%是由于地震、9%是由于火山爆发、1%是由于山体滑坡引起的。
1979年,印尼就建立了国家自然灾害局,作为社会事务部下属的负责灾害管理的政府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协调。特殊情况下,国家或地方行政机关的领导将负责这些具体职能机构之间的协调。
印尼灾害应急管理法规建立有个过程。2001年,发布了第3号总统令,对国家自然灾害局、国内流离失所者和难民的管理作出了一些规定,之后的第111号总统令对其进行了修订,但仍然缺乏系统、详细的灾害管理法律和政府规章。
2007年,印尼议会通过《灾害管理法》,授权建立国家灾害管理局,代替原来的国家自然灾害局。《灾害管理法》确立并加强负责灾害管理的政府机构作用,同时使减灾、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分配。
(摘编自3月4日澎湃新闻网 万喆/文)
相关信息
- 国外注重应急演练防风险2020-03-04